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交流

重庆市渝中区棒棒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2-11-20 阅读:3518次

 

重庆市渝中区棒棒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广益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小组的成员:刘丰畅 皮力升 李显 仇自立 李思辰 肖海银 刘桂花 余松涛 李祖权
主讲人: 刘丰畅 
PPT制作:刘丰畅 皮力升
资料收集:李显 皮力升 仇自立 李思辰
资料编辑:肖海银 刘桂花 余松涛 李祖权
户外采访: 全体成员
实地走访: 全体人员
 
重庆市渝中区棒棒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重庆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势,两江交融依山而建,不仅穿街走巷还需爬坡上坎,目前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高速发展。重庆城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在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些三五成群穿着简单的农村人,人人手中持有一根棒棒,他们被称为棒棒。交通业的不断发展,人力终将被物力所取代。那么棒棒有何去何从?他们以什么为生计?重庆以劳动力谋生的这一个特殊群体是在重庆的发展史上逐渐去除?还是依靠着他们的特色维持下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这个研究性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
二、棒棒现状
曾经棒棒人数也非常庞大,有三四十万,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不等。每当一辆公汽到站,他们的眼里就放出光亮,希望走下来的人能喊一声棒棒,然而这种光亮常常转瞬即逝,现在叫棒棒的人越来越少了. 棒棒的老龄化也日益严重。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力劳动的强大,越来越少的人进入棒棒这个群体。棒棒团体的人数逐年减少。
三、小组实践调查
小组组员第一次调查
四.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方法。
重庆以前的许多种交通工具已经非常少见了,像滑竿、黄包车之类的,但是与它们共同见证过历史的棒棒却还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成为重庆的特色之一。
“棒棒”是指以竹棒和绳索为劳动工具,在重庆爬坡上坎、流动揽活,专门为市民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提供零星搬运劳动服务的打工农民。
他们主要活动于街头、菜市场、汽车站、码头、家电商场等,承担了城市人不愿意干的以苦、脏、累、险为特征的工作。
1、棒棒产生的原因
棒棒的产生,源于重庆的特殊地形和港口经济,整个城区依山而建,出门就爬坡,下船即上坎,搬运东西成为难题。重庆市民于是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买家具、电器,小到买几斤肉,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叫一声‘棒棒’,即有人应声而到。
2、棒棒的发展现状
①年龄:40-55岁占80%,30岁以下和65岁以上几乎没有。
②从业时间:超过60%的棒棒是间断从事该职业,大部分时间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主。从业时间在10年以内的居多。
③组织状况:北碚地区无正式棒棒组织,而棒棒希望有正式组织来进行正规职业化。
④棒的材料:90%以上用的是竹棒,较为轻便;而剩下的是木棒,有些木棒较竹棒来说更为结实。
 ⑤从业原因:70%左右的棒棒从业者农闲时间或者因为国家建设用地征收农田而无田可耕,因知识水平不高而北碚地区的地形原因选择从事棒棒这样简单的体力劳动。
 ⑥放弃的原因:现代运输方式中需要棒棒的时候较少,但随着今后棒棒数量的不断减少,还是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棒棒的数量应该会在一个数量级上保持稳定。
 
 
3、发展前途
消失
1、         交通日趋发达,人力终将被机器所取代。
2、         尽管重庆地形受限,克服地形的的交通工具会出现,比如摩托车等。
3、         劳动力外流,通过走访,发现棒棒基本是中老年人。
4、         西部作为新的经济开发区,很多企业内迁,需要劳动力,棒棒从事其他行业。
5、         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愿意从事棒棒,更想通过其他方式来谋生。
6、         物价上涨的尺度远远大于棒棒的劳动报酬,越发难以维持生计。
7、         现在棒棒处于流动状态,政府为了不影响市容市貌,安排去干其他的行业。
不消失
1、   重庆是山城,人力搬运不可避免,因此不能被取代。
2、   短时期各种搬运工具还是没有发展到完全取代人力搬运。
3、   人生有起有落,人生处于低谷时,在重庆棒棒也是一种不错的行业。
4、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棒棒的搬运更灵活。
5、   棒棒是一种重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传统。通过横多很多年的积淀,短时期内不可能消失。
6、   被政府收编组织起来,成为如同快递公司那样的特殊的搬运公司。
7、   重庆人口众多,这项职业也是一种谋生方式。
8、   在重庆,很多地方都需要棒棒,所以不会消失。
9、   比起其他比如汽车那些运输工具,更实惠。
五.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1.农民工外出务工 ,造成了多数留守儿童。
2.1/4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
3.留守儿童看护人年龄偏大。
50~59岁占26.2%
60~69岁占43.7%
70岁以上 超过10%
而且大量老人独自照顾留守儿童生活和上学。不仅给老人自身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还对儿童的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4.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孩子关心少,导致了大多数孩子性格孤僻。且成绩都一般。
5.先有些学校歧视农民工子女,出现学校不收农民工子女且收大量借读费的情况
6.子女在学校消费高,大多数农民工支付困难。
六.我们的对策
1、建立“三统一”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进得来
2、取消城市学校对就读学生的户籍要求,凡是在当地居住满一定年限(例如一年以上)的学生,均可就近入学和参加升学考试,外来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3、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外来人口聚集的大中城市,继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努力实现包容辖区内所有适龄学生的目标。

4、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有义务为农民工提供义务性的教育,要规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要减免相关的费用,做到收费基本上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  


重庆广益中学